《非暴力沟通》——用非暴力沟通的谈话方式来改变这个无情的世界

创建者: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中心时间:2019-05-19浏览次数:

非暴力沟通,第一次提出,是1963年。60年代,是美国民权等各项运动轰轰烈烈的时期,也是反文化运动时期,社会变革,如火如荼,各种思潮,此起彼伏;再加上美苏争霸,美国处于劣势。社会出现了断层,人们基本上无法交流,形同水火,各个派别之间相互攻讦。整个社会,需要出路,需要沟通,需要互相了解,需要重建信任。作者从人本主义出发,从非暴力不合作得到灵感,提出非暴力沟通,算是应运而生,可以说是理性得以重申。

特别提醒,作者在行文中,大量使用了一个词语“有可能”。也就是说,非暴力沟通的方式,不是灵丹妙药,要对人性保持理性,对人的认识保持理性。非暴力沟通是有利于人们的沟通,但这不表示,非暴力沟通,能解决所有问题。非暴力沟通,重要的是,不扩大冲突,不升级冲突,让双方坐下来。在这亨廷顿提出,文明的冲突,并与1996年出版书籍。亨廷顿,是个提出问题的人,并没有说怎么解决。后来国际上提倡双边对话,协商,双赢等,应该有非暴力沟通的很大部分功劳。当然,用“非暴力”,让人容易想到“暴力”,这也可能是冲突中在用,而舍弃了非暴力沟通这个说法的重要原因。

赫拉别恩法则说,在人际沟通中,真正产生影响的语言、语调、动作所占的比例,分别为7%、38%和55%。即说,语言在沟通中,起到的作用,是比较小的。俗语说,“听其言,观其行,知其心”,就是这个理。非暴力沟通,说的就是语言沟通,其实,重要的占大头的,是语言以外的东西。说话的语气,声音,声调,肢体动作,加上语境、环境和情势等,组成一套完整的沟通体系。说的再好,不如做得好。另外,对话者的人际关系、身份、学识、性格,甚至体貌等,都是影响语言的真实性、可接受性等的相对重要的方面。切不可认为,非暴力沟通能四两拔千斤,不然,是要失败的,是要受挫折的,甚者受羞辱的。说的比唱的好听,这句大俗话,就是很好的注解。

《非暴力沟通》这本书的意义何在,在于它唤醒了人们对语言的重要认识,交流要从基础开始,告诉人们几乎已经忘掉的重要的东西。这本书基于人性都是一样的,人们是追求善的,人们是富有同情心的这样的前提。作者认为,社会发展,有段时间,压抑人的天性,扭曲人的认识,对人的自身的发展,造成了很坏的影响,特别是女性。丛林法则、皇权思维等一批陈俗陋习,已经不利于人们的正常沟通,是要注意、区分,并加以从日常交流、交往、活动,特别是语言交流中,破除一切不利于沟通的因素,找回人的本质。

对于国人的不善于表达,这是有目共睹的,《非暴力沟通》正切中要害。如果你爱你的父母、爱你的子女,爱你的爱人,就告诉他们,你的爱,你的困惑,你的愿望;而不是压抑自己的欲望、愿望,隐藏你的价值观,隐匿你的感受;独自,在安静的夜,对着黑暗流泪。更不要使用反面的语言暴力,使用冷漠、冷淡、冷落等沉默、面瘫、寡言的面目、行为和行事准则,甚或启动暴力。要对着镜子,对着自己,对着亲人、朋友、同事、陌生人,都要秉持爱自己和爱人的心,相信,“人同此心心同此理”,好好练习并及时、积极使用非暴力沟通,这是非常有裨益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