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熊效应
概念
白熊效应又称白象效应、反弹效应,源于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·魏格纳的一个实验。
他要求参与者尝试不要想象一只白色的熊,结果人们的思维出现强烈反弹,大家很快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只白熊的形象。当我们刻意转移注意力时,思维也开始出现无意识的“自主监视”行为,监视自己是否还在想不应该想的事情,使我们无法从根本上放弃对事情的关注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“钻牛角尖”,也就是心理学上的“白熊效应”
实验告诉我们,当我们刻意转移注意力时,思维也开始出现无意识的“自主监视”行为——监视自己是否还在想不应该想的事情,使我们无法从根本上放弃对事情的关注。简单来说就是当告诉我们不要做什么的时候,我们的注意力就已经成功的“扎根”在了不要做的事情上,比如失眠患者告诉自己睡前不要乱想,结果脑子乱成一团,什么记忆都出现了,这是因为失眠者在睡前的时间里大部分的注意力都放在“我有没有乱想”这件事上,而越关注就越会乱想。
启示
一些高敏感人群因为太在意别人的态度和看法,所以在每次开口讲话前,脑子里面就像有两个小人在辩论-样,各种胡思乱想,喋喋不休。其实,不仅仅是高敏感人群,我们很多人在工作生活中,都喜欢胡思乱想:
“我是不是还应该再准备一下”
“这样行动会不会太鲁莽”
“万一遇到风险怎么办”
就这样,一件事一拖再拖,总也行动不起来,好不容易咬着牙准备行动了,又在纠结应该先迈哪条腿……
这就是典型的自我内耗。我们的大脑看似在飞快地运转,但却没有任何有效产出。在不断地自我斗争中,活力和精力逐渐被消耗殆尽,导致我们没有力气迈出行动的脚步。高内耗的生活,就像一个漏气的气球,任凭你怎么吹,也吹不起来。
其实,遇到气球漏气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你不知道去堵住气孔,而是一直站在原地拼命跟自己较劲。
声明:转载来自Mary的心理课堂,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!